近日,应急管理部组织编制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应急预案编制管理百问百答》(以下简称《百问百答》),旨在更好地服务广大基层,实实在在地帮助基层解决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中的疑点难点问题,提高基层应急预案质量。

《百问百答》定位于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解疑释惑”,分别从预案类型、编制程序、编制内容、预案管理等四个方面,梳理了101个问题及其解答。

64.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备案要求是什么?

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应当直接送达所属县(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由其承担备案办理工作,同时根据预案类型抄送所属县(区)人民政府的有关业务主管、监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

65.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宣教培训工作如何开展?

(1)对管理人员和应急队伍的培训。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乡镇(街道)应当将应急预案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应急队伍等人员的日常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包括编发培训材料、举办学习班、开展工作研讨、开展应急演练、情景教学等。培训目的是使参训人员掌握预案的职责分工、处置流程和处置措施等,并确保乡镇(街道)应急预案不会变成“抽屉预案”“墙上预案”,编制完成能发挥真实的宣教培训作用。

(2)对社会公众的宣教培训。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主动公开类应急预案,应当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宣传形式包括编印手册、海报、挂图、横幅、短视频、案例警示等在户外电子屏、村(社区)微信群、宣传栏等广泛投放,或充分发挥乡镇各级干部、网格员、灾害信息员、大学生村官、支教教师等的作用,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升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66.乡镇(街道)应急预案演练如何开展?

(1)演练准备阶段。明确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效果;分析演练需求,与本地区的风险、环境相结合,确定需锻炼的技能、需完善的应急处置流程、需进一步明确的职责等;明确应急预案演练的内容、演练方式和时长。

(2)演练实施阶段。对参演人员做好演练动员和培训,确保所有演练参与人员掌握演练规则、演练情景和各自在演练中的任务;熟悉应急通信器材工具、应急装备的操作和使用,畅通自有通信设备链路;做好演练进程控制和安全保障,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秩序和确保人员安全。

(3)演练评估与总结阶段。组织复盘,总结问题,纠偏查漏,及时修订预案,使预案更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可行性、适应性。

67.乡镇(街道)每年应该组织几次应急预案演练?

乡镇(街道)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以先期处置、转移避险、自救互救为重点内容的综合演练,每3年至少进行1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高风险地区还要加强防汛、防台风、避震自救、山洪和地质灾害避险、火灾逃生等专项演练。(《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第十三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

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可适当提高应急预案演练频次。

68.乡镇(街道)实战演练和桌面演练的优缺点?

实战演练具有实操性和体验性强、情景更真实、技能检验更全面等优点,但对场所、队伍、装备等的要求相对较高,实施过程相对复杂,成本投入较大。桌面演练通常在室内完成,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灵活性强、可重复等优点,但无法对队伍、装备进行真实的拉动和测试。

乡镇(街道)可结合实际,在开展预案编制、业务培训、响应磨合与机制完善等工作时选择桌面演练的方式,简化组织实施过程,减少经费、装备投入要求。

69.乡镇(街道)高风险地区为什么要加强专项应急演练?

高风险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等因素,更容易遭受洪涝、台风、地震、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应当开展不同类型灾害下的应急疏散与避险逃生演练,增强全民的防灾意识,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锻炼应急救援队伍,增强基层组织应急处置能力。

自然灾害易发区域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