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2个省份的两会已经落下帷幕,梳理32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的内容,“信息化”“补短板”“应急准备”,成为绝大多数省份新一年工作的关键词。


以信息化助推智慧应急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应急管理法治水平、科技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到2035年,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

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研究员韩广华认为,现代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突发事件增多、不确定性更强、破坏性更大以及扩散性更广的形势。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能够提高综合监测、风险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推动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和精确化水平。因此,信息化工作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瞄准新一年工作目标,许多省份将提升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水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辽宁在“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方面提出,推动省域治理“一网统管”,提升应急管理、食药品监管等智慧治理水平。以“一网协同”倒逼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协同联动。

山东在部署科技创新工作时提出,要攻克一批创新技术,聚焦公共安全、高端芯片、智慧农业等领域,再启动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在对应急管理工作专门部署时,部分省份也针对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出相关要求。

广西提出,加快建立自治区、市、县、乡四级应急指挥中心,推动应急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贵州提出,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新建2000处地质灾害普适型自动化监测点。云南提出,推进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内蒙古要求,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储备、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风险治理和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韩自强认为,信息技术并不是制约应急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瓶颈,部门利益和本位主义才是最大障碍。他表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避免浪费,可以参考我国政务网站发展模式,由相关部门深入研究,按照应急管理职能需求设计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并赋予各个省份和地方不同的权限,从而避免应急管理信息化内容和标准混乱、系统无法打通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韩广华看来,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工程,需要更加注重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努力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和标准化水平。“信息共享互通是发挥信息化作用的关键,需要从‘纵向贯通、横向协作’的应急管理一体化角度进行谋划,从而避免应急管理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提高信息资源共享能力。”韩广华说。

盯住重点领域补齐短板

2021年,我国自然灾害受灾人数、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与近5年均值相比均有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然而,部分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或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不少短板和问题。在部署新一年工作时,许多省份针对自身不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

去年5月22日,在甘肃白银市景泰县举行的一场马拉松赛事中,因遭遇突发降温、降水、大风的高影响天气,21名参赛选手死亡,8人受伤。事件暴露出赛事组织管理不规范、运营执行不专业等问题。为此,在部署新一年工作时,甘肃便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赛事安全监管,确保赛事活动健康发展”这一要求。

“对于体育赛事这类并非公共安全的重点领域,各地政府及监管部门不能对风险隐患视而不见,应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峰说。

“‘7·20’特大暴雨灾害还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深感痛心”,“防灾救灾和应急处置体系不够完善”……在回顾2021年工作时,河南对去年的极端强降雨应对进行了反思。在部署2022年工作时,该省用较大篇幅对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部署。该省提出要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防涝工程体系,并明确经过3年努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认为,河南尤其是郑州的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如此严重人员伤亡,说明当地应急管理体系仍有漏洞,城市的应急力量需要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已近4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调整和完善。比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后各条线还未完全有效融合,有的地方城市治理尚未树立“大应急”思维,尤其是底线思维还没有真正嵌入城市治理体系之中。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 去年,黄河下游发生1985年以来最严重秋汛,黄河水位高涨。在各方的有力配合下,山东成功应对险情。面向2022年,山东提出要加快构筑黄河安澜屏障。实施黄河防洪减灾、引黄涵闸改建等工程,推进漳卫河等重点河道防洪治理。开展城市易涝积水区安全提升等工程,增强沿黄城市抵御灾害能力。

过去的一年,四川瞄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把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史上最严防火令,圆满完成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任务,打赢了森林草原防灭火“翻身仗”。新的一年,四川仍然高度重视这一工作,要求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巩固拓展专项整治成果,落实最严防火令,确保不发生重大人为森林草原火灾、确保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

聚焦重点做足应急准备

2021年,我国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经历严峻考验,极端性强降雨过程频发、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突发、寒潮天气明显偏多,不少地方暴露出应急预案、机制、力量、装备物资等准备不足的问题。对此,不少省份进行了针对性部署。

“应急准备既是应急管理的前端环节,也与风险治理中的要求相叠加,如果二者能做到有机统一,将成为常态治理与应急治理快速转换的重要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一弘说。

应急广播是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便明确提出,推进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开展农村应急广播使用人员培训和信息发布演练。在部署2022年工作时,黑龙江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完成全省首批9个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安徽要求,加强应急队伍、物资保障、广播体系建设;山东明确,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刘一弘认为,应急广播覆盖面广,是基层应急动员的重要抓手,是基层自救互救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公众应急意识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对应急广播建设,基层必须高度重视,持续推进。

应急物资是应对大灾巨灾的有效保障。针对这方面工作,不少省份都明确目标任务:海南计划推进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建设;山东将加快省级救灾物资中心库等重点项目建设;湖北要求,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和物资储备,提高基层防控能力。

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针对这一工作,河南要求加强“全灾种”“大应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做强省级区域性救援基地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广东提出,发展航空综合救援队伍和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针对应急预案准备工作,四川提出要完善巨灾和极端事件应急预案;河南要求健全覆盖全行业、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北京明确,要优化应急预案体系,提升预报预警水平。

韩自强认为,应急准备工作应当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立体化就是指应急准备工作不但要求政府做好准备,也要求每个单位特别是医院、学校等关键单位加强应急准备工作,更要求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增强风险意识、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要引导公民树立责任主体意识,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相关文档